不安分的灵魂
他的心里总有一团烈火在燃烧,在冲撞。这团烈火随着年龄的增长愈烧愈烈,直至让他无法安心,包括学业。
一个不安分的灵魂注定不会停驻在平凡中。
1962年的夏天,香港一如以往,炎热、潮湿。
那是一个动荡的,人人为生计奔波的年代。人们关心的只是对于生活最底线上可能发生的一点点变化,诸如政府下调物价之类的事情。
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对于一个已有3个孩子的普通家庭来说,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远远超过了他降临的本身的意义。
这一年的6月10日,当苍穹中的双子星座熠熠生辉之时,一个漂亮的男婴双手摇摆着睁开了又明又亮的眼睛。
他就是黄家驹。
他是那么欢快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也为贫苦的家庭带来了一丝欢笑和希望。
他的出生让父亲更加忙碌起来。为了让这个漂亮的儿子过得舒服一些,他只有努力再努力以赚取更多的薪水。
日子在平静中一天天滑过,他在这个虽不富裕却也不拮据的家中慢慢长大。比起那些沿街乞讨的小伙伴们,他是幸福的。
和别的男孩一样,每天放学后,他便抛下书包奔到后山玩耍,和伙伴们一起放风筝,捉蚱蜢,纵情欢笑。只是,笑着笑着他竟会不自觉地愣住,仿佛被什么声音呼唤住一般。
“家驹,又想什么呢?”小伙伴轻轻地拍了一下他的肩膀。
“你们玩吧。”说完他坐在石头上远远地看着那一片夕阳。
伙伴们摇摇头,继续玩耍。而他,没缘由地惆怅起来。当然,那个时候,他并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惆怅。
总是这样,在最快乐的时候,心里就会突然涌动出一种莫名的东西,一下就将他的热情降到冰点。他会为越飞越高的风筝惋惜,惋惜它为什么不能挣脱线的羁绊;他会为被扯去翅膀的蚱蜢鸣不平,不平只因它弱小的生命就要被强大摧毁…
他的心里总有一团烈火在燃烧,在冲撞。这团火随着年龄的增长愈烧愈烈,甚至让他无法安心,包括学业。
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他寻觅着,思索着…黑夜里,常常有一个声音在远处呼唤他。他就像一座活火山,表面平静,心底却暗潮涌动。他看起来迷惘而无助。他寻找着释放心中那团火的出口,却总是徒劳。
这一切只有他自己知道。所有的感受都只属于他,属于他那颗躁动的心。
他成了父母心中的不安,他们不明白衣食无忧的儿子为什么看起来总是那么郁郁寡欢。他们无法理解,于是把他归为“坏孩子”的行列。一个整日精神恍惚又不努力学习的孩子怎能成为他们的骄傲?
他看到了父母眼中的失望。尽管他也不想这样,却也无能为力。
哥哥姐姐看他整日不开心,就经常带着他一起玩,结识各类朋友。但他们只是把他当做一个不懂事的小孩,从未想过他们和朋友们的言行举止会给他带来莫大的影响。
那段时间,姐姐迷上了音乐,Party成了她生活的主要乐趣。他也跟着去了几次,这一去,竟一发而不可收拾。
变幻的灯光刺激着他的双眸,重金属的碰撞冲击着他的耳朵,他突然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兴奋。更让他感到意外的是,这兴奋让他心中郁积多时的烈火得以缓解。
他终于知道他所要的东西——音乐。
然而,他还是一个正在求学阶段的学生。在父母心中,学业才是首要的任务。期末考试迫在眉睫,父亲和他深谈了一次。
这一次的谈话比以往的都语重心长。作为一个父亲,这个家庭的顶梁柱,整日的操劳让他的头上过早地爬满了白发。他不明白这个他一直宠爱的眉清目秀的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从不打架,不闯祸,却从来都不把精力用在学习上。不管做什么总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而且经常发呆。父亲不明白他的心思,即使家驹坦白地说出来,父亲也难以理解。
他直直地看着父亲,眼睛睁得大大的。父亲以为自己的话起了作用,满意地点点头离开了。却没有想到就在刚才,他变成了儿子眼中的David。
70年代的香港,David Bowie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反叛席卷而来。标新立异的装扮以及与当时流行的绵软情歌完全不同的摇滚乐让他疯狂。
寂静的夜晚,无法入眠的夜晚。月光下David的大幅海报让他心潮澎湃,耳边回响的是那来自天籁的声音。他贪婪地享受着每一个音符。
就像远处黑暗的人看到了光明。
一股新鲜的血液注入他的体内。孕育在体内多年的,一种不知名的东西浮出水面。
不安分的灵魂终于找到了载体。
如今他所需要的只是一把吉他。
“摇滚梦”的最初实现
冰凉的球场,孤寂的路灯。一个倔强的身影和一把不甚灵活的木吉他,构成了秋日里一道特殊的风景。他是这景的主角,亦是唯一的欣赏者,独自咀嚼其中的寂寥和苦涩。
David成为他心中的神。音乐是他唯一的追求。
他成为了一个狂热的“追星族”,同千千万万歌迷一样,热衷于搜集偶像的各种资料,极尽所能地收藏经典唱片。
他绝不是普通意义的歌迷,否则就不会有一个让世人苦、世人笑、世人感动、世人振奋的家驹,更不会有一支语无伦比的神话乐队——Beyond的存在。
他沉溺于偶像的光环中,幻想着有朝一日能与偶像同台。这仿佛是一个遥远的梦,能让这个梦成为可能的唯一飘渺的途径就是唱歌。而这歌唱绝不是局限于单纯的模仿。
肢体的动作乃至腔调都可以模仿到惟妙惟笑,但精髓却非人人能为。透过David的歌声,他体会到了更深一层的东西,那就是歌者的意念,那也是音乐的灵魂所在。
他为歌者狂。
他想要飞,吉他是他必需的翅膀。
但,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是不允许给孩子买什么不实用的大件的。一把吉他对他来说也变成了一个遥远的梦。他只能跟在乐队里的朋友去倾听,去感受。
然而那一天,这梦竟变成了现实。
邻居搬走了,多年的邻舍关系从此荡然无存,同时失去的还有那个青梅竹马的她。
他独自走进空无一人的房间。目光四处搜寻着曾经的回忆。他轻抚着那些狼藉,想找到几丝她的痕迹。
当他的目光落在墙角时,一惊,眼神变得异常明亮。在一张破旧的圆桌的遮掩下,一把破旧的木吉他露出一角。
他欣喜地走上前,轻轻擦去上面的灰尘。意外的获得让他心跳加速,脸涨得滚烫。
他把吉他带回了家。为了彻底把吉他清洗干净,他甚至拿药水擦拭。谁知,吉他面却也因此被腐蚀,斑驳得犹如被毁容一般。他心疼得不知所措。
第二天,抱着这把宝贝,他加入了向往以久的乐队。颓废而伤感的几个年轻人的队伍里,从此多了一个身影,一个怀抱着一把破吉他的青春的身影。
初入乐队,他只懂得用耳朵去辨别歌曲的好听与否。对于吉他弹奏的技巧以及音乐的旋律他甚至是一窍不通。这样的他,经常被队友排挤和蔑视。他性格中的阳光刺破了黑暗,也刺痛了属于灰色的队友。
矛盾终于在那一时刻激化。
一次表演结束,乐队的主音吉他手当着众人的面毫无掩饰地骂了他:“你技术太差,永远都成就不了大事。”言语间透露着厌烦和不屑。
这样的话语,这样的神情深深地刺痛了他。没有反驳,没有解释,他转身愤然离去。
他明白了只凭一腔热情和对音乐的热爱是做不好音乐的。
“有一天我会比你弹得更出色!”他暗下决心。
夕阳将他的身影拖得好长好长,那是一个倔强的坚强的身影。
冰凉的球场,孤寂的路灯。一个倔强的身影和一把不甚灵活的木吉他,构成了秋日里一道特殊的风景。他是这景的主角,亦是唯一的欣赏者。
每当疲惫到快要失掉信心时,主音吉他手的话语就会在他的耳边回响,于是他又重新充满动力和信心。
他并没有马上离开那个乐队,逃避不是他的作风。他要在主音吉他手面前证明自己才是最好的。
他的技术在满是老茧的手指中不断飞跃。终于有一天,他敢用同样的语气来和那个主音吉他手说话。而且,乐队里所有的人都心知肚明他已是最优秀的,虽然他只是站在第二吉他手的位置上。
他实现了自己的誓言,骄傲地离开了乐队。在这里,他并不开心。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同样热爱英国摇滚乐并擅长玩架子鼓的叶世荣,他们决定组成一支属于自己的乐队——这就是最初的Beyond。除了他们两个人,还有一名队友叫邬林。
他拥有了自己的乐队,也有了自己的天地。
那一年是1983年,乐队组成不久,香港娱乐刊物《吉他杂志》决定举办一场音乐大赛。
他听到心底的那根弦在颤动,让他恍惚,一种蠢蠢欲动的兴奋将他整个包裹。
为了这两场比赛,三个人投入了全部的精力。
在一间与世隔绝的地下室里,他们没日没夜地排练。几箱泡面成了维持基本生存的必需品。每天只用最少的时间来睡觉和吃饭。
密不透风的空间,潮湿难耐。只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三个人坚持着。
比赛的日子终于到了。家驹、世荣、邬林镇定自若全情投入。Beyond在众多的地下乐队中脱颖而出。
“最佳乐队奖”的头衔无置可否地戴到了Beyond头上。
闪光灯的强光不停地闪烁在奖杯上,光芒却不及他笑容的十分之一。
他的摇滚梦刚刚开始。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